1群體過于寬泛
時裝設計要滿足單個消費者的著裝喜好,設計師因此很容易就描述出自己所服務的客戶群體,譬如,30—40歲的成熟白領女性,18—25歲愛好戶外運動的男性青年等。而企業是一個由年齡跨度較大,生活經歷個不同的人所組成的群體,職業裝要從性別,年齡,身材,膚色,個人氣質等方面同時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和愛好,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因此,設計師在進行職業裝設計時,往往會采用一種保守的姿態,選用一些所謂“經典”的款式,或者只在原有的款式上做很細小的改動——這種建立在大眾審美眼光基礎上,并經過了長時間考驗的款式當然不會成為時下最具創意的服裝款式。
2款式更換周期的制約
一般企業職業裝的更換是在1—2年之間,有的企業也許間隔的時間會長一些。如果款式設計緊跟潮流,會造成制服的內在價值隨著盛行期的結束而大打折扣,如果制服款式太過保守,也會給人造成該企業脫離時代,缺乏活力和進取精神的印象。因此,在職業裝設計中,設計師如果僅考慮流行的因素,而不能在有限的領域內敏銳的抓住流行中被時間沉淀下來的元素,或是預測未來若干年內流行趨勢的話,那么也容易造成職業裝款式的適應性不廣。
3消極被動的認同感
作為一種“為了工作”才穿的服裝,職業裝“實用為先”的傳統觀念和帶有“表演意味”的特質非常容易令人產生心理上的距離感,人們熱鬧普遍認為在職業裝的裝扮下不能夠代表“本真的自我”而只是出于某種具體職業的需要和對于企業理念的栓釋,因此,大部分員工對于職業裝中的設計含量,做工的優劣顯得漠不關心,甚至認為職業裝和時尚毫無關系,換句話說,許多員工對于職業裝的認同態度是消極而被動的。長此以往,無形中就制約了職業裝中時尚元素的導入和新的設計手段的涌現,因此,才會有大量被人們斥責為呆板,僵化,陳舊,的職業裝卻依然在現實中被不段批量復制的奇怪現象。
4成本的制約
通常職業裝需求數量較大,因此大多數企業都嚴格控制成本,有些企業甚至希望能夠以最少的資金投入來完成全部的運作,這就嚴重制約了對于服裝原材料的選擇空間,最終也只能起到基本的統一著裝的目的。因此,時尚性無從談起,甚至有時連最基本的功能性都無法保證。更有甚者,由于對職業裝的片面認識,有的企業一味地壓低價格,這就造成承包方在各個方面都壓縮成本,降低標準,比如在板型的處理上考慮不周,通常采用極少的號型配比,結果導致衣身寬肥,結構比例失調,沒有男女性別的區分(在工裝中常見)等。因此,很多職業裝顯得保守,平淡,有的甚至缺乏美感。
5輔料開發力度有限
由于涉及的行為,功能,需求的不同,職業裝對“運行科技提高其特定功能”的要求更高,這就使得職業裝更應該從服裝的材料上表現出現代的設計思維,并提供適應不同環境的不同功能。